95. 李世默:两岸猿声啼不住,中国已达“新时代” (in both Chinese and English)

95. 李世默:两岸猿声啼不住,中国已达“新时代” (in both Chinese and English) (opens in a new tab) • 【今日,《华盛顿邮报》与《赫芬顿邮报》同时刊发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、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世默关于十九大的英文评论文章,作者独家授权观察者网刊登中文版,以飨读者。】 • • 这几天,全世界最大的政党——中国共产党——在北京集会,这是中共自1921年建党以来召开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。全世界的新闻媒体和那些时政专家们仿佛着了魔一般,都在臆测“谁进谁出、谁上谁下”。然而,研究中国的各国专业人士却在逐字逐句分析3万余字的十九大报告全文(这份报告是习近平总书记花三个半小时一气呵成向全世界宣读的),希望分析出这个全球最大国家的未来走向。但是如此之多的政治术语和如此具体的政策内容,要分析解读还真不容易。 • 不过,要读懂这份报告,倒确实有条捷径可以走,那就是先阅读《经济学人》杂志(The Economist)最新出版的关于中共十九大的社论——它的篇幅比十九大报告短得多——然后再反其意来理解就差不多了! • 好吧,还是解释一下。 • 1992年10月,中共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。当时《经济学人》发表社论称,中共在“倒退”(指中国政治经济改革没有进一步西方化),认为十四大报告提出的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”完全是自相矛盾的说辞。 • 五年后的1997年,中共召开十五大。《经济学人》又发社论认为,从私有化到解决就业问题,大会做出的都是“空洞的许诺”,根本不会兑现。它还不忘泼冷水称,民众希望越大,失望就会越大,最后可能导致“内乱”。 • 2002年11月,中共召开十六大。《经济学人》社论宣称,中共面前的麻烦越来越大,此前总能“蒙混过关的策略”今后就不灵了。文中充斥着“危机”、“动荡”等不详的字眼,仿佛凶兆当头。 • 又过了五年,这份杂志再次尽心尽力地表达了失望,认为中共十七大没有释放出改革的信号:“从政治角度来看,什么都没做”。 • 2012年秋,中共召开十八大。《经济学人》再次“打鸣”预警。这次它对中国的抨击力度上升到了新高度,社论借某匿名学者之口称:“中国的政治现状是底层失稳、中层失落、上层失控”。 • 这还不是最激愤的,看看今年《经济学人》有多“不爽”。在最新出版的一期中,《经济学人》发表关于十九大的封面文章,不但夸张地称习近平总书记是“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”,而且危言耸听地警告世界各国,不要“指望习先生会带领中国或世界朝好的方向发展”。 • 四分之一个世纪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,但足够我们认清一家媒体——哪怕是备享盛名的《经济学人》杂志。 • 1992年《经济学人》称中国在“倒退”,而正是那年,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“南巡讲话——启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,引发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。从2002年到2012年,也就是《经济学人》笔下中共“蒙混过关”的十年,可中国的GDP总量增加了4倍,按购买力平价计算,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。唱衰中国的媒体远不止《经济学人》一家,不过它还是颇能代表主流西方媒体在报道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”这一人类重大历史事件时的“集体表演”。 • 中共十九大的特殊意义在于它对当今中国和世界辽阔的前瞻性。按惯例,每次党代会都会绘制未来五年的蓝图。但十九大制定了中国从今天到2050年的发展目标。这种情况几十年一遇。上一次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,当时邓小平把建设小康社会确立为中国的目标。他借用儒家典籍中的“小康”一词,描绘了国家总体繁荣、社会稳定的图景。具体而言,作为一个阶段性目标就是争取到2000年时,中国人均年收入要达到800到1000美元。什么?800美元?即使扣除通胀因素,现在上海一名勤劳的外来农民工一个月挣的钱也不止800美元。然而1980年时,中国人均年收入还仅有250美元。收入增加四倍在当时看起来,颇像“麦克白式的不自量力”。 • … Continue reading 95. 李世默:两岸猿声啼不住,中国已达“新时代” (in both Chinese and English)